伴随车市保有量的增多,厂家之间的角逐日益激烈,各种新车型也层出不穷,但在汽车合资企业推出的很多车型中,却不约而同地表现出相似特点:车身上能体现参与合作的中国企业名字或标识寥寥无几,中方在合资过程中一贯维持着“默默无闻”的态度,不少国产车的外部标识与进口车毫无差别。但截止到2006年5月1日,这种现象将从政策层面得以抑制并彻底消失,由于从2月1日起,《汽车外部标识管理方法》正式开始推行,5月1日起,所有国产车外部需要有中文标识,不然禁止销售。这意味着以后无论是自主品牌的汽车还是合资品牌的汽车,只有标有中文标识的汽车,才能在中国的道路上行驶。
中方企业“扬眉吐气”的日子快要临近了,但作为车身的一部分,特别是章现身份与地位的车标,在严格限制规定后,会不会给买家的购买行为带来肯定影响?新浪汽车频道与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一同推出关于《汽车商品外部标识管理方法》的互联网调查,得到11803位热心网友的支持,而75.01%的网友表示赞成《方法》中关于汽车外部标识的规定。
回想方法颁布以前,淡化中国制造的主如果为了促进商品的销售,实则更像一种营销方法。从这个意义出发,《方法》需要所有国产车都需要有中文标识,会不会让看惯“洋标识”的买家,特别是潜在买家,从心理上感觉到没办法适应呢?当问及网友当合资品牌注明中国制造会不会影响其购买意向时,调查结果显示,持否定态度的选择比率达76.44%,“中国制造”在网友们看来,并不会成为决定自己买车意向的主要原因。
同样的商品,外国标识难道真的会提升其性能、动力等各方面吗?答案是相反的,77.37%的网友也表达自己在购买合资汽车品牌后,不会把“中国制造”的标识揭掉。
汽车产业中,因为没自己核心的技术,中方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而颁布政策的目的就是帮助中方依赖这种方法提高国产化品牌的影响,买家对政策的赞成,可能可以说是给予合资企业的中方的同情和宽容。毕竟,中国汽车产业的尴尬局面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中国的买家,也一直处于离得远远的自主品牌却又“怒其不争”的矛盾心情。
同情和宽容只不过一种态度,有人评价:“支持中国的汽车产业是每个中国人都要有些心态,但现实状况是,国产汽车实在没办法叫人心里踏实。所以支持归支持,要落到行动上还真需要勇气。”
所以,车屁股后加了戳之后,不外乎是对国商品牌的一种强调。买家的期望,应被中国汽车企业转化到对自由品牌的强化上,包含商品技术、服务水平、配套设施等方面,不然,买家态度总有一天会发生变化,揭下所谓“中国制造”的标识将是早晚的事情。